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海湾环境保护中的智慧力量→
7月6日上午,伴着窗外的大雨,由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科技论坛在北京开幕。
抓好组织协调,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各级环保部门要勇于担当、履职尽责,与发展改革部门共同承担好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牵头责任,也要与其他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7月18日在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传达学习张高丽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进行动员部署。但由于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抓好技术指导与审核,尽快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技术审核规程》,组织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及时为各地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二是在编制空间规划、特别是划定三区三线空间底图时,要按照严格保护、应保尽保原则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开发底线作用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发改、财政、国土、住建、水利、农业、林业、气象、测绘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沿海省(区、市)海洋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四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决不允许逾越,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红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一是充分运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开展精细评价,切实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科学性。钢铁行业今年9月30日前达不到环保排放特别限值要求的,依法关停。
重拳出击有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是此次调整提升的主要目标。据了解,石家庄市现有钢铁、焦化、水泥、建筑陶瓷平板玻璃炭素、钙镁、石材加工(含蛭石加工、云母加工)、铸造、煤化工等八大行业企业2127家,年燃煤消耗1065万吨、排放二氧化硫1.85万吨、排放氮氧化物2.42万吨、排放颗粒物3.06万吨,污染排放严重。对八大行业中暂不在强制退出范围的企业,具备条件的,要实行24小时环保实时在线监测、执行最新环保排放标准并进行多频次、标准严格的节能专项监察。石家庄市将以钢铁、焦化、水泥、建筑陶瓷平板玻璃炭素、钙镁、石材加工(含蛭石加工、云母加工)、铸造、煤化工等八大行业为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升的重点,有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存在问题的企业中,属于散乱污问题的36家,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25家,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的17家,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45家。环境保护部要求,各督查组要加大对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的督查力度,各地要加强日常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
其中,北京敬业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热熔车间、天津诺德塑胶有限公司塑料PET压延工段、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富源金属网业制品有限公司拉丝热熔工段、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德邻贝尔建材有限公司防水材料生产线、山东省淄博奥升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覆膜工序、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君源塑业有限公司熔塑挤出工段均未安装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有机废气直接排放。根据6月23日~7月3日督查组检查情况,共发现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企业703家。7月3日,28个督查组共检查444家企业(单位),发现159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这是伊春市所有排污行业颁发的第一本一证式排污许可证,标志着全市全面开启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制度。
按照环境保护部统一部署,6月底前,伊春市完成符合火电、造纸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条件的核发工作, 7月1日起火电、造纸行业的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据悉,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排污许可证中的环境管理要求,定期向环境管理部门报送实际污染物排放量等报告,经核定后的实际污染物排放数据将作为环保部门排污收费、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工作统一的数据依据。自7月1日起,伊春市将陆续开展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调查摸底工作,逐步对符合排污许可证申报及核发条件要求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黑龙江省伊春市环保局日前为华能伊春热电公司颁发了具有全国统一编码的一证式排污许可证
根据6月23日至7月3日督查组检查情况,共发现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企业703家。其中,北京敬业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热熔车间、天津诺德塑胶有限公司塑料PET压延工段、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富源金属网业制品有限公司拉丝热熔工段、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德邻贝尔建材有限公司防水材料生产线、山东省淄博奥升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覆膜工序、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君源塑业有限公司熔塑挤出工段均未安装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有机废气直接排放。
存在问题的企业中,属于散乱污问题的36家,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25家,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的17家,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45家。环境保护部要求,各督查组要加大对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的督查力度,各地要加强日常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
7月3日,28个督查组共检查444家企业(单位),发现159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根据6月23日至7月3日督查组检查情况,共发现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企业703家。存在问题的企业中,属于散乱污问题的36家,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的25家,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的17家,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45家。环境保护部要求,各督查组要加大对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的督查力度,各地要加强日常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7月3日,28个督查组共检查444家企业(单位),发现159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其中,北京敬业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热熔车间、天津诺德塑胶有限公司塑料PET压延工段、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富源金属网业制品有限公司拉丝热熔工段、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德邻贝尔建材有限公司防水材料生产线、山东省淄博奥升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覆膜工序、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君源塑业有限公司熔塑挤出工段均未安装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施,有机废气直接排放
其中,福建碳配额成交286.1万吨,成交金额8129.1万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成交68.7万吨,成交金额1390万元;福建林业碳汇成交27.4万吨,成交金额525万元。半年来,我省企业通过挂牌点选、协议转让、单向竞价三种方式,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2016年12月22日,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共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陶瓷等9大行业共277家企业,约覆盖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占我省碳排放的80%以上。3日从福建省发改委获悉,截至6月30日,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382.3万吨,总成交金额10044万元
自1850年全球气温开始不断变暖以来,人们关于如何应对全球变暖的讨论日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人工智能认知技术甚至可以从宏观数据集中找到生态系统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相关模式和相互联系方式,从而提供局部、个性化的诊断和预测信息,供人们用于环保行动的决策。
如果将此技术应用于非点源污染,对污染源头的监测、控制和治理都会大幅度加强。比如,有一家酿酒厂发明了一种认知灌溉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情境采取超局部的自动化、自我调节式的供水方式,三年内将该厂的用水量减少了25%。人们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污染也变得愈发严重。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环保领域的延伸也已经变得不容小觑。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事实。为此,越来越多的电力公司开始逐步摒弃传统的火力发电模式,转而致力于开发更为精确、更自动化的太阳能和风能可再生能源预测系统,将先进的天气预报模型和认知自学能力结合在一起,开辟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应用业务。
未来,随着认知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然世界的预测和探索将变得更加深入,绿色经济的强劲势头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认知技术的帮助下,商界领袖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力量,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光明、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利用人工智能相关的认知技术辅助环保工作,主要优势有以下3点:1、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先进的机器学习和自组织交互网络可以更加快速且精确地确定污染源,比如监测空气污染或甲烷泄漏等等。
结合卫星图像,传感器和机器学习,各级政府与企业在日常营运过程中可以减少用水量等。相应的,气候变化对天气模式、气温和水源供应等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扰乱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换言之,在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最大障碍之一便是预测的准确性。尽管现实如此悲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有越来越多先进的传感和测绘技术等被应用于环境保护。
当前,我们不仅在给定的时间内预测可再生能源存在困难,另外,根据天气情况,如何才能使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场增加供给的同时减少自身需求,这一点更需要我们拥有较为精准的预测手段。通过更快地检测和处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可持续的产品,这也能变相增加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竞争优势。
记得多年前威尔史密斯演过一部名为《机械公敌》的科幻题材电影,人工智能最终抢占地球,人类进入最后一片净土的保卫战当然,这是将AI应用推至走火入魔的极端状态,当前也只是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桥段,至于如何将机器为人类所用,帮助人类实现更加可持续的长足发展,才是人类不断推进科技发展的真谛。认知技术正在助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适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和产品。
众所周知,诸如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固然于环境有利,但是其不稳定性却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如何预测并对其加以应用一直是需要我们破解的难题认知技术正在助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适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和产品。